面试热点《寻找手艺》爆红网络之后的思考

2023-08-11

  没有华丽的旁白,没有绚烂的画面,也没有绝妙的悬念,由三个纪录片的门外汉,司机,摄像,踩点,采访一把抓。导演卖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,历时三年,辗转23个省份,以行走式记录的方式,将100多位民间手艺人和100多项传统手艺带到大家面前。以最真实,最真诚的一面,安安静静的向我们展示了只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温暖故事。

  在引起无数网友感动的同时,也再次引发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,传统手艺的大讨论。这次纪录片的拍摄,让我们见识到了传统手艺之美,新疆的乐器弹布尔,巴拉曼,牧羊人的歌声,精美绝伦的英吉沙小刀,西藏的佛像,传统的经书,麦宿不吸烟,不喝酒,不杀生的手艺人,云南傣族的油纸伞,山西的桑皮纸,四川雅安的砂器……如果没有这部记录片,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,在工业社会的今天,他们依然用着最传统最原始的方式,做着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事。一针一线,一砖一瓦,把一生的时间用在了他们所爱的这些事上,你说他们渺小也好,跟不上时代也好,他们都不在乎,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,而他们的作品,就像他们的子女一样,被他们的专情和执着赋予了全新的生命。

  在我们感叹之余,却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,那就是这些传统手艺很多都面临着消逝,断层。傣族最后一个制伞老人坎温,在拍摄两个月后就去世了,会吹巴拉曼的牧羊人,儿子在旁边却如何都吹不响,造纸大妈也用完了最后的造纸原料,从小喜欢陶器的女儿,却不得不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,只能无奈了说了一句,人人都在谈中国梦,而我的梦想,早已被现实打败……当看到这一幕幕,我们除了流泪,却显得那么无能为力。

  这部纪录片最开始的时候,因为“太土”,太不专业,太多的瑕疵,先后被10多家电视台拒播,却意外的在网络上走红,这个不专业的导演团队,也由此经历了“从地狱到天堂”的命运转变。

  《寻找手艺》这部记录片的意外走红,在我看来,其实并不意外,因为它以一种最真实,最能直击人心的方式,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手艺,传统文化之美。

  第一,通过这部纪录片,引发了民众再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讨论,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动。在工业化时代,原来那些美丽的手工艺品,仍然能散发出绝美的光芒。

  第二,那些传统手艺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,非常值得我们学习,他们大多有着自己的信仰,无关金钱,无关时间,只有着自己内心的那份喜爱与执着。就如同给这个信仰缺失的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。

  第三,大多数手艺人,一辈子就只做着一件事,他们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讨论什么叫“工匠精神”,更不会和别人讨论“执着”,“文化”这些词,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。更不会那些所谓的作秀,但正因为这样,我觉得这些精神反而更加难能可贵。

  当然,在我们为这部纪录片感动点赞之余,也应该意识到现如今一些传统文化,传统手艺正在流失这一严重的问题。一方面,大部分传统手艺都还是最原始的手工操作,耗时耗力,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的今天,有一点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味道。另一方面,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些行业,会觉得没有“钱途”,导致许多传统手艺随着老一辈的离开而消逝。同时,现在很多政府,媒体都不太重视这些传统手艺,因为这些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,从材料中这部纪录片被10多家电视台拒播这一点,便可见一斑。

  指的欣慰的是,通过这部纪录片,给我们真正上了一课。要保护这些传统手艺和传统文化,非一朝一夕之功,应该多方努力,多措并举:第一,政府应该树立起保护这些传统手艺的观念,比如可以帮助申请或者设立非物质遗产保护,或者给与这些传统手艺人一些政策上的补贴,使得他们不至于因为生活所迫而放弃自己的手艺。第二,广大的群众也应该从内心热爱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,而不要仅仅是因为跟风,蹭热度,一时兴起。要尊重,保护他们,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去学习,去传承,不要让这些传统手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失。第三,媒体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,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的这样的导演,这样的纪录片,比如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等等。通过媒体的力量,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,从而起到保护这些文化的作用。

  最后我想说的是,传承保护这些传统文化,绝不是简单复古,也不是盲目排外,可以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,推陈出新。“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”,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Axial Fans